提到“地下水”,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老家的一口古井或山間的清泉。但事實上,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儲備庫,儲量是地表湖泊總和的30倍以上。它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維系生態平衡的“隱形守護者”。

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
在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為地下水做“CT”的科技之眼——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基地建在廣州市番禺區大刀沙村,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為市橋水道、沙灣水道和大九律水道3條水道所環繞。基地里,自動監測設備能從百米的巖層中提取出水樣進行分析,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工程師們只需輕點屏幕,地層深處的水質動態瞬間可以在地下水環境監測與污染預警平臺上清晰呈現。
保障地下水環境安全,守護廣州的重要備用水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是關鍵,地下水環境監測則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撐。
廣州作為超大城市,地下水的環境監測面臨著不少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技術創新與體系建設方面做出多項引領性探索。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是眾多技術創新與體系建設的突出亮點。
“建設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監測基地旨在解決我國傳統地下水環境監測自動化程度低、數據管理粗放、智慧化應用不足的痛點問題。”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基地通過構建地下水自動監測與數據智慧管理的兩個體系,實現地下水環境實時感知、精準分析和科學決策的全鏈條升級,服務于大灣區地下水污染防治,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樣板。

地下水環境監測與污染預警平臺
此外,“十四五”期間,全國共布設1912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覆蓋全國一級和二級水文地質分區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構成地下水環境“體檢網絡”。
地下水不僅是生活和工業用水的重要來源,更是維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要素。如果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其隱蔽性、滯后性和難恢復性使地下水污染治理成本高昂,污染物可在地下水中潛伏數十年,修復也需要耗費數十年時間與巨額資金。更嚴重的是,污染還會通過地下水—地表水交互作用擴散,導致土壤鹽漬化、濕地退化等連鎖生態災難。防止地下水污染既是保障人類飲用水安全的迫切需求,更是維護生態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地下水管理條例》更筑起法律屏障,違法向地下水排污最高面臨500萬元罰款。
來源:廣州日報